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天都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在一所学校中,来了一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这位新老师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憧憬,踏入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她渴望快速成长,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汲取到丰富的教学经验配资炒股真专业,于是,当得知年级主任要开设公开课时,她便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满怀热情地前去听课。
公开课上,她全神贯注,眼神紧紧跟随着主任的一举一动,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速地记录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被主任那精妙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课堂氛围以及深厚的教学功底所深深折服。为了表达自己内心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感谢之情,她采取了一系列看似“热情”的举动。课后,她忙不迭地拿出手机,从各个角度为主任的课堂现场拍照,仿佛要将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定格下来。
接着,她又迫不及待地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文思泉涌般地撰写听后感。在听后感里,她用尽了华丽的辞藻,将主任的教学水平夸赞得天花乱坠,将其捧成了“教学之神”。写完后,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把照片和听后感一股脑地发到了几百人的工作大群里。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她的意料。从那之后,年级主任就像在刻意躲避她一样。每次在校园里相遇,主任都会迅速地转移视线,加快脚步匆匆离去,连话都不想和她多说一句。很多同事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主任有些小题大做。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认为新老师不过是表达感谢之情,主任何必如此“小气”。但实际上,这事儿背后的门道可不简单。
这种公开的高调吹捧,表面上看是新老师在表达感谢,可细细琢磨,却像是一把无形的火,把主任架在了上面烤。新老师将主任捧上了“教学之神”的神坛,这就意味着在其他老师眼中,主任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达到公开课那样完美的标准。
全校老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主任身上,以后他的每一节课都像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旦课堂上出现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瑕疵,就会在老师们的议论中被放大,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话。这种如影随形的巨大压力,换做任何人,恐怕都难以承受。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行为对办公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新老师在工作大群里独自上演着“师徒情深”的戏码,让其他同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其他同事不禁会想,如果跟着她一起在群里大肆吹捧,会不会显得自己很虚伪、很做作?可要是不跟着学,又会不会被认为是不合群、不尊重领导呢?他们甚至会怀疑新老师是不是在故意表现自己,想要通过拍领导马屁来上位。
主任作为整个年级教学团队的管理者,他所期望的是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他希望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辛勤付出获得认可,而不是靠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来博眼球。他疏远新老师,并非出于个人的不满或小气,实际上,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整个团队的风气。他深知,一旦这种靠“表演”上位的氛围在团队中蔓延开来,就会像一颗,侵蚀掉团队原本的公平与和谐,让老师们无法安心专注于教学工作。
毒瘤
真正的学习和尊重,其实都隐匿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它可以是在私下里,新老师真诚地向主任请教一个教学难题时,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也可以是在夜深人静时,新老师独自在办公室里反复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的执着身影;更可以是新老师通过不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实现实打实提升时,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
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去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用工作成果说话,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新老师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将精力放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每一个细节,不断积累经验,那么她在教育的道路上必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益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